“这是摘柿子,寓意着事事如意。”
“这是脸谱的毛猴,你看,一个个小猴子画得多好,画个小脸谱,就变成齐天大圣,画一群脸谱毛猴,就变成猴山了。”
【资料图】
非遗毛猴作品。新华网记者 冉晓宁 摄
1
93号院非遗工坊创始人蔺熠讲解毛猴作品。新华网记者 冉晓宁 摄
93号院非遗工坊创始人、之文总经理蔺熠,如数家珍地讲解着手中的非遗手工艺品——毛猴,每件作品背后的传统文化故事娓娓道来。
毛猴是老北京的传统手工艺品,猴子的机敏、活泼,有着天然的情趣,和非遗艺术家的创作完美结合,成就了一种绝妙的艺术境界。
“其实这些小毛猴是用四味中药材做的,蝉蜕(知了壳)做头和四肢,辛夷(玉兰花骨朵)做身子,白芨做粘合剂,木通做道具,原料是纯天然的,完全靠想象力去搭建场景,这也是咱们的传统文化中讲究的天人合一。”
非遗毛猴作品。新华网记者 冉晓宁 摄
这些活灵活现的小猴子背后,还有一个有温度的故事。
毛猴儿最初是老北京药铺——庆仁堂的伙计发明的。渐渐形成了一种传统,人们去抓药时,药铺都附送一包猴料,就是蝉蜕、辛夷、白芨和木通几种原料,客人回去可以自己粘个小毛猴。
“这就是咱们的传统商业文化,去药铺抓药,都是家里有人生病了,可能很痛苦,药铺送一包猴料,让顾客回去粘一粘,玩一玩,很有意思,是一种人文关怀。”蔺熠说。
在他看来,传统文化无须仰视,更不应被束之高阁,而是人们在生活中能够感受到的。
“我体会,老北京的文化,很重要的一个精髓就是玩儿,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松弛感。现如今,因为工作紧张,生活节奏快,这种心态可能是很奢侈的。”蔺熠说。
在他看来,非遗不仅是传承传统文化,同时也为年轻人提供了一种不同的心态和生活方式。
大栅栏琉璃厂地区是国家级历史文化保护街区,93号院自2013年腾退出来后,蔺熠开始尝试利用这个老城的民居空间打造公益性主题工坊,推动非遗传承。
93号院非遗工坊,就藏在铁树斜街93号的四合院内,面积150平米左右,闹中取静,大隐于市。灰砖灰瓦一方天地,木桌藤椅半晌清闲。
93号院非遗工坊。新华网记者 冉晓宁 摄
这一带历史资源丰富,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,距离93号院不远的铁树斜街101号院,就是梅兰芳先生出生的地方,而铁树斜街大外廊营1号则是谭鑫培先生的故居。
“在这里,我们帮助非遗传承人免费办展,再由展览外延开来,非遗本身是技艺,光看不行,一定要动手去操作体验才行,于是我们组织专业团队开发了课程、文创,在公益的基础上探索非遗工坊的可持续发展。”蔺熠介绍。
谈及做公益性质非遗主题的初衷,蔺熠说,“我接触过很多老一辈的非遗传承人,有做手工竹篾鸟笼的老先生,手都变形了;有倾其所有,用缂丝技艺复原京绣的绣娘……他们都为自己的喜爱而不断钻研,不断投入,不断训练,精益求精,达到了非常高的造诣。非遗传承人身上的这种匠心精神,令人动容。”
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,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,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。
“非遗作品的背后是技艺,一旦传承人没了,技艺就没了。”蔺熠希望,能够帮助非遗传承人把手艺发扬光大,继续传承下去,并让更多的年轻人、小朋友们接触、了解传统文化,“作为中国人,一定要了解中华传统文化,我们自己的文化才是最值得自豪的东西。”
2
“做非遗工坊赚不赚钱?确实不赚钱,酒香也怕巷子深啊!”蔺熠说。
对他而言,在坚守传统文化公益性的同时,如何确保自身的可持续发展,一直都是一个挑战。
为了解决这个难题,蔺熠开始寻求合作伙伴。疫情期间,非遗工坊登陆了美团、大众点评。
体验消费,为古老的非遗技艺赋予了新的生命力。“美团会主动地去推荐和扶持我们这些比较有特色的传统文化类小店,慢慢地,大家就通过美团、大众点评找到了我们。同时,平台方便了非遗体验项目的购买,我们就可以更加专注于产品研发、工坊运营和文化体验,针对非遗体验的销售,我们可以不用太操心。”蔺熠说。
在特色小店经营者看来,美团等平台正通过数字化技术,帮助小店实现经营在线化、服务标准化,让有需要的人更便利地找到身边小店,也让小店被更多人熟知。
蔺熠表示,“现代社会发展离不开分工与合作,非遗传承人专注于技艺,我们不断摸索传播与体验,而互联网平台则引来了流量,打通了销售渠道,更多志同道合的人走到一块儿,形成合作,利益共享,共同推动非遗的传承与发展。”
如今,“国潮”成为消费新风尚,非遗消费稳步增长。美团、大众点评数据显示,今年以来,“非遗体验”的搜索量同比去年增长160%,提供非遗体验项目的商家数,同比去年增长155%。
“客人对非遗体验项目的认知度、付费意愿都明显提高。”蔺熠介绍,目前在93号非遗工坊的大众点评门店,有近30个团购项目,单价约200—300元不等,毛猴、兔儿爷、掐丝珐琅、扎染、皮影等各类散落民间的非遗手艺以“团购”为媒,让消费者提前“种草”和下单成为可能。“客人普遍认为,非遗体验项目值得它的价格,这在从前是难以想象的。”
“我们不仅要让非遗文化‘活起来’,也要让非遗‘潮起来’。”蔺熠表示,93号院非遗工坊对门店进行数字化改造,把非遗体验从线下“搬”到了线上。“借助互联网技术,让非遗文化走出‘深闺’,也让那些坚守非遗的传承人们,看到更多希望和盼头。”
非遗作品。新华网记者 冉晓宁 摄
非遗作品。新华网记者 冉晓宁 摄
非遗作品。新华网记者 冉晓宁 摄
蔺熠认为,在中华传统文化领域,市场的输出与供给还远远不够。“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值得挖掘的财富,不能把非遗束之高阁,灵活的小店模式,让非遗与我们的生活重新发生连接,它能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,都是巨大的。”
美团数据显示,今年以来,北京新开小店数超4万家,5月份,北京小店的线上订单量环比上月增长67%。
从特色文创店的手工艺人到咖啡店的咖啡师,从烧烤小店的服务员到美甲店里的美甲师,每一张忙碌的面孔,都阐释着“人气就是景气”的道理。北京街头巷尾的特色小店,不仅是一个个商业场景,更是城市经济的“毛细血管”,展现着经济社会的韧性与活力,正在激活全新的消费动能,成为消费提振的排头兵。
“城市规划要避免千城一面,北京自己的韵味是什么呢?我觉得很重要的东西就在我们的胡同里,在小店里,每个小店都有很多故事,它的乐趣,它的韵味,它的温情,共同积淀成为一种城市的文化,培育出独特的人文氛围。”蔺熠说。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