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资料图)
首先应该定义,或者给出范围,什么算传统文化?比如各地民歌、地方剧,算不算传统文化?还是说只有经史子集才算传统文化?
如果民歌和地方剧算传统文化,那么方言若是消失了,没人再会用方言来唱念,这些传统文化,还算是保护成功了?
至于说方言不重要,实际上方言就是汉语的活化石,记录着汉语古往今来的沧桑变迁。如果这都不算传统文化,那什么才叫重要的传统文化?
实际上早就有人说过,文化传统其实分两种,登高雅之堂的大传统,和民间的小传统。哪怕是各种封建迷信糟粕,它们就是几千年来实实在在地存在的,无法否认,你要探究中国的古人,也必须要去研究这些封建迷信,不然用今天的观念去苛求古人,根本就得不出正确的意见。
至于说简化字,其实这么多年了,有啥问题么?我是没发现。什么“爱无心”这种无聊的看法就不提了。比如“后”承载了以前的“后”和“後”二字,现在搞不清楚么?至少我没感觉。反而很多人学繁体字乱用“歷”“曆”和“復”“複”之类,简化字真是对他们而言太友好了。文字应该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,我是看不出有啥要改变的。
至于说“拼音文字是不能传承文化的”,其实拼音文字在于拼写法的问题,而汉字呢?如果不去学习,看不懂甲骨文,看不懂小篆,甚至于随便拿一本明清古籍,都看不利索。又何谈传承文化?古书中可不仅仅是跟今天只有繁简的区别,而是有大量异体、异写。看今天整理好的排印本,甚至简化字本,好像都很简单,实际上有时就连专业的编辑都能认错古书上的字。
至于“汉字并不注重读音,更主要的表达字意”,其实想想“秀才识字读半边”这句话,就知道汉字怎么会不注重读音?实际上汉字占九成以上都是形声字。像英语“right”,今天我们知道gh是不发音的,那么也就是说英语发生了音变,原先发音的gh不发音了。同样道理,汉字的声符同样承载着读音的演变,比如“英”声符“央”,那么我们就知道,ing这个音并非原有的,原有的音应该与“央”相同。
而且要说“更主要的表达字意”,龖,两个龙在一起是啥意思?“袭”一个龙一个衣有啥啥意思?如果不学习,照样是看不出字义。
标签: